有一位女学生告诉我说,她曾经因为觉得父亲不了解她而在吵架的时候跳起来刮了父亲一巴掌。
我听了,目瞪口呆。我想,那位父亲,也一样。
父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了解应该去到什么程度,又要如何拿捏这其中的平衡点呢?
曾几何时,我们对于我们的孩子,是多么的熟悉。
孩子的面容,孩子的声音,孩子的眼神,孩子耳朵的弧形,孩子的手指和脚趾,孩子身上的每一个胎记,我们都知道得清清楚楚。
在还不能用言语和孩子沟通之前,我们甚至可以分辨孩子不同的哭声所代表的不同的意义。
怎样的哭声是肚子饿了,怎样的哭声是尿湿了, 怎样的哭声是要撒娇要抱抱。我们都知道得清清楚楚。
是什么让我们对于我们的孩子越来越陌生了呢?甚至产生了言语也不能跨越的代沟。
是生活。是我们忙碌的生活和逐渐松弛下来的,父母的重任。
有人说,养育孩子嘛,最辛苦是前两年啦。孩子会走路会说话以后就轻松了。
就是这一句话,就是这一个想法,让我们慢慢从孩子的生活中抽离,也让我们和孩子们渐行渐远。
孩子有时候比大人更会隐藏他们的孤独感。尤其当他觉得大人完全不了解他的时候。当他对于认知有所渴望却不能从大人处得到答案的时候,我们这些大人们就慢慢的被他们排斥于他们的世界之外了。
如果可以的话,不要离开孩子的世界吧。而且还要跟随孩子们的成长而有所成长。有时候我们必须是孩子的保护者,有时候我们必须是孩子的朋友;有时候我们必须是说故事的人,有时候我们必须是一位聆听者。
这当中,没有假期,也不图回报。
我问那个女学生,后来是不是挨了一顿揍。她说没有,父亲只是看了她一眼就走开了。
我为一个假设想好了一个答案。假设有一天,我的孩子对我说,妈妈你不了解我。我会回答说,我当然有可能不了解你,毕竟我和你相差了三十岁,而且来自不同的成长环境。所以我们才需要常沟通,互相了解体谅,才能够一起生活在现在的环境里。
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我希望我还记得这个答案。
1 条评论:
我找到你了!!!
发表评论